如果你不瞭解什麼是podcast,但是很想要瞭解最近在台灣網路世界很火紅的說故事方式的話,這篇文章會告訴你什麼是podcast,想要聽的話又該怎麼入門。
20200701更新:這一年來我切身的感受台灣中文的podcast世界越來越熱絡。單舉一例:我們在臉書的社團Podcast Club,從去年9月開設,到現在已經超過3000人加入,而且每天都還有10-30個人申請加入。社群的同事建議我,將這篇Google搜尋podcast排名在很前面的文章重新改寫,跟上時代。以下文章我保留了大約50%的內容,大約有一半的內容是新寫成或重新改寫。
正文開始:
對我來說,大概在2005、2006年間,當我還是一個單純的科技宅宅時就頗熱衷於podcast這種新玩意,甚至很想要錄製一個自己的節目,畢竟當我在高中的時候也是有當DJ的夢想。細節可以聽上次我談「聲音媒體的魅力」的podcast(提醒,這個錄音檔案音質不是特別好,希望有機會我能夠在講類似議題的時候把聲音錄好一點):
什麼是podcast?

Podcast的名稱源於iPod+Broadcast的組合,但這樣講對於不知道這是什麼玩意的人來說應該還是很難理解。很久以前podcast剛出來的時候,我看到有人用「聲音版的Tivo」來介紹,不過Tivo這玩意當時(大約2005年)在美國火熱得要命,在台灣知道的人卻非常少,所以用「聲音版的Tivo」來介紹podcast給台灣讀者大概也是緣木求魚。
簡單來說,podcast就是聲音的節目,也可以稱為網路廣播。不過podcast跟廣播有幾點不一樣:
- 檔案存放在網路上,所以是一個隨選(on demand)的使用情境,你可以想聽就聽,想停就停,或許你可以想成是聲音版的YouTube。
- 結合RSS feed訂閱功能,所以當有新節目出現的時候會自動出現在你的訂閱清單裡面,恩......好吧,的確像是聲音版的YouTube。
其實說是聲音版的YouTube也不太對,因為有些podcast根本就是有影像畫面的,一般可稱為video podcast,像美國CNN電視台製作的CNN 10,每天花10分鐘跟你說國際消息。也有一些podcaster其實是同步有錄下影像並上傳到YouTube上,而在YouTube上看和在iPhone Podcast app上看,老實說沒什麼差別。
不過目前我常聽的美國podcast節目多半還是把podcast定調為「聲音的節目」,所以這樣一來也比較容易跟YouTube或是其他火熱的影音平台或服務做出區隔。
為什麼要聽podcast?
大家可能會認為現在網路上內容這麼多,文章、圖片、影音等等,多有趣啊,加上我自己又那麼愛看書,有時間為什麼不用「看」的就好?
但其實有很多情境我們是無法一直看著手機(或平版或Kindle或書),比如說走路、跑步、運動、開車或騎車等等,但這個時候我們的耳朵反而是閒的,如果能找到有趣的聲音節目,就可以充分利用或消磨這些時間,充實自己的生活,也不會因為常常低頭滑手機造成後遺症或發生危險。
而且聲音和影像(視覺)是很不一樣的媒介。我們可以從聲音上面,獲得很多不一樣的體驗。比如說一般被認為是帶動美國這一波podcast復興的重要節目《Serial》,它是一個回溯1999年發生的命案的調查報導故事,透過製作人和記者去做大量的訪談、分析和回顧資料,花了12集的時間說這個故事,引發了聽眾大量的「追劇」,成為美國第一個總下載破億次的節目。裡面有各種訪談錄音、也有現場的錄音,邊聽會給人一種身歷其境的感覺。
另外一個我很熱愛的podcast節目《StartUp》,第一季就是在講這間podcast製作公司Gimlet Media的創業故事,裡面有許多主持人也是公司共同創辦人Alex Blumberg創業歷程、很沮喪挫折時跟自己家人聊天的聲音,甚至還包含了跟投資人提案的錄音,像是故事情節高潮起伏不斷的紀錄片。
台灣中文podcast的復興
開頭說過,其實我在2005、2006年就有研究過podcast,當時台灣也有一些很早期就開始玩部落格的部落客在研究podcast,我比較熟的有Schee徐子涵,很早開始(2005年)我有印象的還有黑米公主,後來還有PowerOp,因為他在2009年時,為了當時我在CNET Taiwan最後期間做了一個使用ubuntu當工作機的2個月實驗而採訪我並錄製的podcast。
我在2005年研究podcast的時候有注意到一間設計介面感覺很漂亮的公司Odeo,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是做Podcast搜尋、目錄、製作和訂閱服務,現在聽起來有點像是Listen Note和Anchor的綜合(印象中好像也有做託管服務)。這間公司聽過的人可能不多,現在也已經不存在了,因為他們後來轉向了,轉向之後公司提供的服務現在大家應該比較有聽過,叫Twitter。(這個故事細節你有興趣的話可以聽星箭廣播的第46集節目)
在2005到2014年的中間,網路世界並沒有完全忘記podcast,而台灣也曾經有小海做過MyAudioCast這個託管服務平台,中間最熱的時候也是擁有頗為驚人的流量和下載量,不過最後在2016年1月關閉。
我重新開始想起podcast的時候,其實是2015年底(等於是剛好跟上述的MyAudioCast擦身而過)跟一群有趣的人開始做《政問》這個討論政策的直播節目。
我在《政問》第一季結束後沒多久,慢慢意識到像這種一對一的對話訪談方式,不是正好適合單純只用聲音來「聽」嗎?加上我很喜歡跑步和走路,甚至還會在跑步的時候打開棒球直播(不過是用聽的),因為我其實很不喜歡在跑步或走路的時候聽音樂——我會想睡覺——所以我就又開始用起了iPhone內建的Podcast app,試著尋找有趣的podcast節目。
大約在2016年,當我開始比較認真聽podcast的時候,台灣中文的podcast節目真的少得可憐,你打開Apple Podcast app,上面的推薦可能兩三月才會更新一次,排行榜也是沒多少變化,可以想見整個市場非常冷清。
而我們也是直到製作了一年多才在2018年7月獲得Apple Podcast的首頁推薦。

不過在2019年大約6月的時候,事情開始有了轉變,而我覺得我幾乎是在第一排看到這個轉變。
最開始是有一些想要從事podcast相關事項的人,不管是透過FB私訊、email或朋友介紹,想要跟我聊聊。這裡面包含了後來在江湖上人稱里長伯,台灣第一個以podcast為碩士論文的伯維;中國大陸一直很熱心推廣podcast的podcaster,忽左忽右的主持人之一楊一;創辦Firstory的兩位學弟德政和子軒(他們還有另外一位共同創辦人子皓);創辦鬼島之音的Emily和Cathy;創辦SoundOn的立楷;一些(好吧,很一些)大學或研究所對於podcast產業或製作podcast有興趣的學生等。
在這個過程中,也因為我跟小人物上籃聊得很開心,一時興起在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的臉書頁面上說歡迎podcaster約我上節目,所以有了Barney‘s Talk、百靈果、佐編茶水間、寶博朋友說、我安靜我上進,一直到今年(2020)的星箭廣播(自薦)、啟點文化和聲動台北的節目訪談邀約(我最早上的一個podcast節目應該是2018年去科技島讀,我跟周欽華和郁青認識很久,他們也是很早就開始做podcast的一個媒體)。
或許最明顯的一次震撼,應該是我們在2019年9月20日,邀請百靈果和科技島讀一起來辦一場podcast同好聚會的時候,在8月30日晚上消息公佈的3小時後,票就賣完了。雖然並不是一個幾百幾千人的大活動,但也遠遠出乎當時我們的預料。
從節目數量、聽眾反應、社團人數和開始慢慢出現的廣告廠商,或許,我們可以說2019年下半年是台灣podcast的復興起點。
Podcast要用什麼收聽?

根據過去我們做過的調查分析,用手機收聽的聽眾佔了絕大多數。當然你也可以直接到節目的官網,每一篇節目的文章中,我們也都有嵌入聲音播放器,你可以一邊看介紹一邊聽每一集節目。
以手機來說,如果你是用iPhone的話,原本就有內建一個Podcast app了,沒有特別好用但也不會特別難用,當作入門的好處是你不用另外下載app,而且因為它是iPhone內建的app,所以多數的podcast製作者都不會輕忽,基本上一定會上架到上面。
打開App之後你也會看到一些推薦的podcast,不過如我所說,台灣版的podcast推薦清單很少更新,想要透過app本身的推薦找到新的或是跟自己興趣比較合的中文podcast沒那麼容易。雖然從2018年年中開始,Apple Podcast的推薦清單開始更新比較頻繁一些,但最近看起來也沒有特別頻繁,所以想要尋找新節目,或許直接到我們經營的Podcast Club臉書社團還比較快。
如果你是Android使用者的話,Google現在也有自家的Google Podcast app,你可以下載使用(iOS上也找得到)。此外你可以考慮一些專門的podcast app如Stitcher、Castbox,或是從2019年開始大力往podcast產業邁進的Spotify等等(以上都是iOS和Android平台都有的app),如果你只是無聊把podcast當一些休閒消遣的話,我是覺得用哪一個app沒有太大的差別。
我個人一開始也是使用iPhone內建的Apple Podcast app,後來好像是因為某次作業系統更新連帶更新app之後,發現Apple Podcast的連線讀取速度變很慢,於是我就開始尋找替代產品。
我試用過很多個app,曾經一度非常喜歡Castro(僅有iOS版),因為介面很漂亮,操作也很直覺方便。你可以很容易看到現在正在聽的播放清單,你訂閱的podcast更新了哪些新節目,你也可以很容易把要聽的節目加入到播放清單中等等。
但我後來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在Castro裡面搜尋中文的podcast比較容易搜尋不到,另外當時我在測試一些手機和平板,我發現Castro無法在多載具間同步訂閱和播放清單。這個時候我找到了另外一個app:Pocket Casts。
雖然個人感覺上還是覺得Castro比較漂亮,但是它完美解決我上面兩個問題,搜尋中文podcast找到機率頗高,而且可以透過帳號登入在多載具間同步清單,也有iOS和Android兩個版本,所以現在成為了我主要的podcast播放軟體。
另外也要介紹一下,台灣最近開始的兩個podcast新創公司:Firstory(2018年)和SoundOn(2019年)現在也都有提供播放podcast的app和託管服務。
這幾年智慧音箱(喇叭)也開始慢慢流行起來,有些聽眾會透過HomePad、Amazon Echo或是Sonos等有支援podcast播放的智慧音箱來收聽,如果你有類似產品,也可以用這些喇叭來播放。
這邊會扯到一個podcast跟YouTube或是其他影音平台不太一樣的地方。如果你想看影音節目的話,不管是用YouTube、Netflix、愛奇藝、LiTV或KKTV,平台上的內容不是使用者上傳就是平台自製/購買版權,而不同的影音平台上面就會有不同的內容。
但podcast的玩法是你把你的聲音檔案放到某個網路空間上,然後製作一個RSS feed之後送交給你想要露出的podcast平台,那在他們的app裡面就可以找到你的內容了。
這也意味著,任何一個podcast app或平台如果剛起步或不夠知名,而沒有podcast製作者主動提交RSS feed的話,他們也可以主動的去蒐集這些podcast RSS feed,這樣他們的app或平台上面就會有更多podcast可以訂閱了。
你也可以把這個模式想成有些app會直接去抓YouTube的內容「嵌在」自己的app內,提供使用者不同的介面或功能,不過內容本身是存放在YouTube上。
以《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為例,我們的聲音檔案是存放在Soundcloud上,透過內建製作RSS feed的服務,把這個做好的RSS feed送交到蘋果和Spotify的podcast服務上。Overcast或Castbox上面也可以找到我們,不過其實我們並沒有自己送交RSS feed。
另外以央廣為例,他們因為版權的關係,只能讓使用者主動到央廣網站上收聽,不能夠外送到其他平台。所以如果要用podcast播放軟體收聽的話,就要用一個比較迂迴的方式:使用者複製想聽節目的RSS feed,貼到自己使用的podcast軟體中,這樣就等於使用者主動去連線/下載央廣的podcast節目。而使用者也就不可能在Apple Podcast或Spotify目前這兩大主流podcast平台上搜尋到央廣的podcast節目了。
或許未來不同podcast平台上也都會有各自獨家節目
不過從2019年開始大力往podcast產業邁進的Spotify除了之前買下Gimlet Media和The Ringer兩家podcast節目公司之外,最近也開始跟大咖的podcaster或是名人簽起獨家約。
比如說美國超紅的podcast節目:Joe Rogan Experience就跟Spotify簽了獨家合約,從9月起,他們的節目就僅會獨家放在Spotify上播放。前陣子又宣布簽下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 West),預計也會在9月起Spotify上開獨家的新podcast節目。
未來會不會不同podcast平台上也就有不同的podcast節目?或許會,但也有些podcaster認為這是在破壞網路內容中最後少數自由開放不受大型網路公司掌控的淨土,但這就是另外一個偏哲學的討論了。
有什麼好聽的podcast嗎?哪裡找中文的podcast?
上述提到,這一年多來有非常多台灣中文的podcast出現,雖然像是This American Life、Serial、Startup、Dr. Death這種比較費時費力高成本製作的非虛構報導類節目在台灣podcast尚未出現,但單人、雙人主持,人物訪談等等類型的中文podcast已經非常豐富,Apple Podcast節目排行榜名單已經跟3年前我在寫這篇文章的初稿時非常不一樣。
而這兩年多來除了中文節目變多之外,我收聽的內容好像也變了不少。另外從今年開始我嘗試用1.5-1.7x聽中文的podcast(英文大概會用1.1x-1.2x)之後,我收聽節目的速度和數量也大幅增加。
當然每個節目都是製作單位(不管是團隊或個人)花費心力製作,我自己也很希望大家在聽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的時候不要加速,因為裡面有些留白是我們刻意為之,但我也能理解聽眾希望能夠在有限時間內聽更多內容,所以也是個兩難。
以下介紹純粹是我個人喜好和平常有在聽的節目,我知道還有非常多很棒或是最近也很熱門的節目,但時間總是有限,沒提到也就是我不常聽而已。非常歡迎各位讀者/聽眾在下方留言,告訴我們你喜歡的節目。(考量到讀者採用的載具多樣性,以下連結以官網優先,然後是FB粉絲頁,若兩者皆無我會選擇用Listen Notes的連結)
- 運動類:運動視界啪、小人物上籃、Juicy Basketball就是籃球、Hito大聯盟
- 科技類:星箭廣播、Tenz談科科議題、科技島讀
- 國際新聞:敏迪選讀、百靈果NEWS、Dr.Liu國際新聞摘要分析(原劉必榮國際新聞評論)、轉角國際重磅廣播
- 有專門主題類:大麻煩不煩、法客電台、Sex Chat 談性說愛、美食關鍵詞、您好,歡迎登機、麥思觀點、聲動台北、這聲好啊!
- 音樂人閒聊:韋禮安跟你鳥鳥天、胖虎的人生相談室
- 不知道該如何分類但我每集都有聽:我的老台北、聲音時光機
- 近日爆紅:Gooaye 股癌、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 英文:Acquired、The Daily、Ear Hustle、Every Little Thing、Freakonomics Radio、Fresh Air、The Journal、Planet Money、Recode Decode、StartUp、The Talk Show with John Gruber、This American Life、The Tim Ferriss Show、Without Fail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