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風、錄音機、錄音介面……錄製Podcast到底需要哪些器材呢?
不管你的起心動念的原因為何,但每個人想要製作podcast的時候,大概很快就會遇到這個問題:我需要什麼器材?
2019/12/11揭露:本文提到的Rode PodMic和RodeCaster Pro這兩樣器材都由正成貿易提供,但整篇文章由我們獨立撰寫,正成對於內容和架構沒有任何影響。
正文開始:
我們大約從2016年年中開始自己摸索如何製作podcast,其中有一個大概是所有想要做podcast的人很快就會浮現眼前的問題:我需要哪些器材來製作一個podcast?
如果要很簡單的話,podcast走到現在也是有僅需一隻手機透過app就可以錄音上傳的服務,像是被2019年年初被Spotify收購的Anchor或是台灣新創產品Firstory。但如果你想要音質比手機內建麥克風好、想要加上一些後製的處理包含聲音、音效、音樂或剪接等等的話,你可能還需要一個好一點的麥克風,錄進電腦或錄音機中,然後透過電腦軟體來剪接後製。
以podcast製作來說,可大致上分為錄進電腦和錄進錄音機2種方式:
錄進電腦需要:
- USB麥克風+電腦
- XLR麥克風+錄音介面+電腦
錄進錄音機需要:
- 錄音機直接錄音
- XLR麥克風+錄音機
- XLR麥克風+混音器/錄音介面+錄音機
所以你有可能會需要以下這些器材設備:麥克風、電腦、錄音機、錄音介面或混音器、監聽耳機,以及其他(線材、麥克風架、防噴罩、耳機分接器等等)
麥克風
在所有podcast器材中,最重要但可能也是最令人困惑的應該就是麥克風了。
有些麥克風要價好幾萬元,但也有些經典長青型的麥克風大約是2-3千元即可買到。有些麥克風是USB接頭,你可以直接接上電腦錄音(比如說在podcast新手圈非常熱門的Blue Yeti雪怪或Blue Snowball雪球)。有些麥克風是用XLR接頭(俗稱Cannon接頭),你會需要透過錄音介面或是混音器才能接上電腦或錄音機。
一般在討論麥克風的時候,都會提到兩大主流類型:一種是動圈式麥克風、一種是電容式麥克風。兩種麥克風運作原理這邊不多做說明,網路上滿多資料可以查。用最簡單的方式來介紹的話,動圈式麥克風的特色是耐用、不受濕氣影響;另外對聲音敏感度比較低,所以如果環境比較吵,也不太容易收到太清楚的環境雜音。
電容式麥克風的特色則是收音較為敏感,可以收到比較細緻的聲音,但反過來說,如果你的環境不是一個很乾淨的錄音場所,有可能會因此收到太多環境雜音。另外,電容式麥克風多數需要外接48V的幻象電源(Phantom Power),有些混音器和錄音介面有內建,我們後來外出錄音最常使用的錄音機Zoom H4n Pro也有內建。
我們自己使用過的麥克風包含:Yoga FX-508、Superlux ECO-88S、Shure SM58和Audio-Technica AT2005USB,都屬於耐操好用的動圈式麥克風。
前面兩款是朋友贊助,後面兩款的市售價格都在3-4千元左右。當然每一款麥克風的聲音表現還是略有不同,我自己比較喜歡自己在AT2005USB上的聲音,聽起來比較明亮銳利。一般大家都推的經典款Shure SM58我覺得我的聲音聽起來比較溫潤,我反而不喜歡。但這是我自己的感覺,也可能聽眾比較喜歡我聲音比較厚實而非明亮,但做為主持人你很難知道每個人的感覺,我建議還是先搞清楚自己的偏好就好。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Mario
另外,Youtube上面有不少專門在測試麥克風的頻道,個人非常推薦Podcastage,他有非常清楚的測試方式和說明,幾乎知名的麥克風他應該都測試過,你可以到他的Youtube頻道上面看看他的評測,甚至包含了各種錄音介面和Preamp(前級)的測試。如果你沒時間看全部,也可以只看這個Best Podcast Microphones的播放清單,不過這個清單裡面也有12支麥克風評測試就是了。
Rode PodMic是我們最近收到的產品,也是最近主力使用的麥克風。看到這個型號,你應該就可以想像這是一款專門為podcast所打造的麥克風,意思是它針對人聲有做優化,中頻的部分會比較明顯清晰。另外還有一個特色是內建爆音過濾器,降低噴麥的情況,但如果你太靠近麥克風,還是偶爾會有噴麥爆音情況,所以我還是建議可加上一個防噴罩或海綿套。
我自己覺得PodMic的聲音調性並不算特別明亮或厚實,屬於比較中間調性,感覺音質是清楚舒服。從第三季88集開始,我們多數集數都是用PodMic錄製,大家可以聽聽看效果如何。(第87集是我們第一次用PodMic,但是是給來賓使用,我自己還是用AT2005USB)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PodMic的機身有大部分是金屬打造,雖然外型看起來不大,但單個麥克風的重量達937克,本體非常紮實穩固。
另外還有一些採用USB Type-C、Lightning或TRRS端子(3.5mm接孔)的麥克風可以直接接上手機使用,包含了Zoom、Rode和Shure等麥克風大廠都有推出類似的產品。這些麥克風的好處是方便,接上手機就可直接使用,而且音質效果相當不錯。我自己有買過和用過Zoom iQ7,想要聽效果的話,可以聽下面這集節目的開頭。
我不會說某一款麥克風最好,因為每款麥克風都有自己的特色、音質和適合的環境;此外每個人的偏好也都不一樣。我會建議初次製作podcast時不需要想著一次攻頂,先買2-4千元的麥克風試用看看,若是日後有需要再來研究升級。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Mario
電腦
podcast畢竟多數只是聲音,剪接聲音的電腦需求效能不會需要跟剪接影像一樣等級。我自己當時是用2017年的13吋MacBook Pro(也是我現在每天使用的工作用電腦),我也看過有人用大約4、5年的Windows筆電做剪接。目前最常用的幾個剪接軟體如免費開源的Audacity或是要付費的Adobe Audition、Avid Pro Tools都有在網站上列出自己軟體的最低需求。
不管怎麼樣,你都可以先直接下載這些軟體在你電腦上測試看看。一般來說匯入音檔和剪接問題不大,而匯出完成音檔時,電腦效能好壞,對於輸出時間長短就有不小影響了。
電腦不只是剪接而已,你也可以直接把聲音錄進你的電腦中,比如說上面講的幾個軟體都可以直接錄音。用電腦錄音的好處是你不需要多買一台錄音機,如果你的節目是常常、甚至幾乎都是跟來賓做遠端連線錄音,那用電腦錄音說不定比用混音器+錄音機更方便一些。
像是我上《小人物上籃》、《佐編茶水間》和《我安靜我上進》節目時都是遠端錄音,而他們分別是用Skype、Zoom和Zencastr 3個不同軟體,也是很有趣。
用電腦錄音也不是沒有壞處,最恐怖的話,大概就是任何軟體都有可能突然當掉。我們自己唯一一次嘗試用麥克風透過錄音介面錄進電腦的那一集,軟體就在錄到大約40分鐘左右當掉,還好我們同時有用另外一個錄音機錄音做備用。但我也知道很多podcaster朋友都是用電腦錄音,還是看你自己的選擇。
錄音機
如果你不是直接錄進電腦或手機,那你就會需要一台錄音機。採購時基本上有幾個點要注意:內建麥克風音質和有沒有支援XLR接孔輸入。市面上好的錄音機選擇其實非常多,幾千到幾萬都有,建議還是以自己的預算為主,再來思考要買什麼等級的錄音機。
我們自己總共用過4款錄音機:Olympus LS-14、Roland R-05、Zoom H4n Pro和Zoom H6。
LS-14和R-05的好處是輕巧易攜帶,而且內建的麥克風都不錯、操作簡單易上手,可錄製MP3或WAV格式,電力持久,並且支援外接3.5mm的麥克風或是Line In外接輸入,但沒有內建XLR接孔。
Zoom H4n Pro和Zoom H6是如果你有要外接XLR麥克風或是多軌錄音的錄音良伴,兩台都可以用一般AA電池供電(但如果開幻象電源的話會極度吃電),前者可直接接2支XLR麥克風,後者可一次接4支,還可分別調整音量。體積和重量比前面的LS-14和R-05大上一號,規格和功能也多出許多。
不過這兩台的價錢有些差距,我會建議依照預算選擇。當然如果你常常有要訪問3人以上的需求,而且又希望每個來賓都有獨立的麥克風和音軌,Zoom H6會更為方便一些。
不過必須強調的是,這些錄音機都各自有優點,或許沒有一個是最好的。LS-14是我之前同事大推,說採訪時非常方便,我們當時主要是用來做早期影片和動畫過音使用。我後來在國外介紹podcast的網站上看到一堆介紹Roland R-05的文章,所以要開始做podcast的時候,自己則是買了R-05。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Mario
H4n Pro,輕巧易攜帶,可用一般AA電池供電,還能外接2支XLR麥克風,應該是目前為止陪伴我們錄音過最多來賓的一款收音機。
H6我僅有測試過,但能夠直接接4支麥克風、多軌錄音、獨立調音量加上不比H4n Pro重上多少,也是一台非常適合要常常移動錄音的機器,國外網站也非常多人推薦和介紹這兩款錄音機。
另外,我自己很喜歡聽的一個podcast節目,由Gimlet Media製作的Startup,主持人是Gimlet Media共同創辦人Alex Blumberg,他自己外出錄音最常用的設備則是Tascam DR-100 MKII(現在已經到MKIII了)。
符合預算,符合需求,用得順手開心,才是最重要的。
錄音介面/混音器
如果你是用XLR麥克風,要接到電腦或是沒有XLR接孔的錄音機上,那你就會需要一台錄音介面(Audio Interface)接電腦或是混音器接錄音機。
其實有些錄音介面本身就有3.5mm或6.3mm的輸出接孔,讓你可以接到上面介紹的LS-14或R-05這種沒有XLR接孔的錄音機上,所以你也可以用一台有此功能的錄音介面來做串接(另外像是H4n Pro和H6其實本身也兼具有錄音介面功能,能直接連接電腦)。
上面說過,錄音進電腦和錄音進錄音機各有好壞,我當初最早期在胡亂摸索時候,器材都是一些從朋友那邊借來的早期類比產品,加上我本來就沒有什麼遠端連線的需求,所以能夠把XLR接孔麥克風錄進錄音機就是我最大的需求。
不過當時我對於能夠自控自錄還滿著迷的,甚至希望能夠加入一些我買的罐頭音效,所以我還買了一個叫做Sound Byte的電腦軟體(也有手機版),可以讓你存很多音樂和音效,然後用快速鍵來播放。所以我當時的連接方式是把電腦和麥克風都連在混音器上,然後用混音器輸入到錄音機中。
這個錄法有個缺點是:所有的聲音混在一起,意思是你只會有一軌音檔,如果你跟來賓音質或音量差距太大時,在後製時就會非常痛苦。做了一陣子後,有位做podcast很久的前輩分享了一個小技法,就是在混音器中,把兩支麥克風一支送(PAN)到左邊,一支送到右邊,雖然你只會錄到一個檔案,但是後製時還是可以分割成2軌,就會方便許多。
錄音介面或混音器的選擇也非常多,一樣是建議依照預算和需求來選擇,重點是你需要幾孔輸入和輸出,以及你需要哪些功能(包含是否需要輕巧易攜帶)。市面上Focusrite Scarlett、Steinberg、Zoom、Tascam﹑Yamaha都各有支持者,我自己僅用過Yamaha的混音器。
在這裡要另外介紹一台今年年中得知,一直等到10月中拿到的一台專門為podcast打造的器材:RodeCaster Pro。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Mario
RodeCaster Pro是一台非常有趣的產品,以定義上來說可以算是一個錄音介面,但它也有直接錄音功能。提供4軌XLR輸入、USB、藍牙和TRRS輸入可連接手機或其他音源。多軌錄音進microSD卡或電腦;內建聲音處理、音效控制按鍵(上面我提到我花錢買的那個Sound Byte軟體的功能);4個監聽耳機輸出、1個監聽喇叭輸出、USB Type-C輸出連接電腦等等一大堆功能於一台機器中。
也就是說這台RodeCaster Pro最多可以同時有8個聲音來源(包含音效鍵),提供現場來賓4支麥克風和4個耳機錄音和監聽,可以非常方便的用手機做遠端錄音,並且同時也提供了幻象電源支援電容式麥克風,還可以透過內建的一些音效設定,調整麥克風的音質和感覺。
RodeCaster Pro當然在價格上並不算便宜,但是它將許多podcast錄音時所需要的功能都整合在一起,加上Rode持續更新韌體,提供更多功能,簡單的從錄音按鍵顏色變更,到多軌錄音、音效按鍵功能增加等等,非常令人期待日後還會不會有更酷、更實用的新功能出現。
耳機
你不見得需要耳機才能錄音,有些人也會覺得聽到自己的聲音很奇怪。但我強烈建議你最好準備一個耳機做監聽,因為透過監聽耳機你可以在當下注意到一些雜音、環境音和空間造成的回音,以免等到錄完之後才發現有嚴重的雜音、環境音或電流音。
監聽耳機一樣看預算有很多不同選擇,我自己有一個AKG K240S的耳機,聲音平實無華,我從2006年用到前兩年耳罩都破裂了,還是之前我標準的監聽耳機。
我們最近買了另外一款非常經典的監聽耳機是Sony MDR-7506,這幾乎是所有提到監聽耳機時都會提到的一款耳機。最大的特色除了低渲染的音質表現之外,還有一個比較少人提及的是它很輕,重量僅230克,其他常見的監聽耳機如Audio-Technica ATH-M50x(285克)、 AKG K240S (240克)都略重一點。不要小看這個重量,如果你要長時間戴著,像我們一錄就是1小時以上的話,輕巧的耳機絕對會讓你輕鬆許多。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Mario

Photo Credit:關鍵評論網/Mario
其他
以上大概就是你要錄製podcast最基本常見的一些器材,另外還有一些其他器材可以視情況選購,包含了麥克風架、防噴罩/海綿套、耳機分接器,除了最後一項之外,前兩者我覺得應該都是必備項目,只是有貴有便宜。依然建議先從便宜的買起,然後再視情況升級。
祝錄podcast愉快~Happy podcasting!
核稿編輯:范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