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60年前的夜生活是怎樣一回事?為什麼美軍想要當三輪車伕載客?
2017/12/23現今調酒趨勢結合了在地食材凸顯「風土」,更講究細節。但飲酒文化不到百年的台灣,如何孕育出這些優秀的國際調酒師?他們又如何運用調酒讓世界看見台灣?調酒師這個職業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台灣早期的酒吧長什麼樣子?
讓我們透過一則則豐富有趣的調酒師故事,重新走一遭台灣歷史,聽聽從二戰至今發生在台灣的酒吧故事。
在一個日常辛苦工作終於結束的週五夜裡,是該找個地方讓自己小酌一番,讓酒精溫暖撫慰靈魂。但你有沒有曾經想過台灣的酒吧歷史呢?
因為戰爭帶來的酒吧文化
1950年,高雄港,初夏,在只有20公尺寬,與高雄港連接的七賢三路上,逐漸多出了很多金髮碧眼,當時人稱「阿都仔」的美國大兵,為這條路上增添異國風情。然而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美軍出現在這裡呢?
那時候全世界開始籠罩在以美蘇為首的對立局勢,加上韓戰跟越戰相繼爆發,美國認為台灣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所以大舉派兵進駐台灣。台灣就成為當時美軍的一個度假勝地跟補給站。
這些美軍來到台灣當然要享受台灣的島嶼風情,並放鬆在前線作戰時的壓力。那時候因為二戰的關係百廢待舉,台灣人看到這麼多美軍來台,就希望可以從美國大兵身上賺點美金。腦子快的商人就開始去想美國大兵喜歡的放鬆方式,酒吧也就應運而生。
對美軍來說,當時最熱門的休閒地點就是高雄港出來的七賢三路。曾任港都里里長長達10年之久的李正春,用他沈穩又緩慢的聲音,還有舉在空中用力揮舞的手勢,搭配一張張充滿歲月的黑白相片,為我們勾勒當年那充滿美軍的七賢三路上喧囂繁華的景象。

前港都里里長李正春夫婦
他說在越戰時候的美軍如果一年間平安無事,長官就會讓他們休假,讓他們選擇想要去哪裡度假。「為什麼他們會想往台灣呢?因為高雄七賢三路的酒吧很有名。」會有酒吧的成立,就是因為第七艦隊美軍來台的關係,所以酒吧街就是那時候形成的。
當時看到美軍就等於看到錢潮。因為對打戰的軍人來說,他們所背負的不只是戰爭的勝敗,還有下一秒不知道是生是死的恐懼。所以當他們獲得難得的休假時,總是會花錢來娛樂和放鬆。酒精、南台灣舒服的天氣還有美麗活潑吧女的夜生活,就是最好的選擇。
而台灣開始知道「酒吧」,則是從二戰那時候的山東開始。因為在二戰末期,美軍為了策應沖繩作戰,曾出兵登陸中國山東、江蘇一帶的沿海城市,所以最早的酒吧老闆大多是山東人,其次是上海人。有些人後來跟蔣介石來台灣後,把記憶中的酒吧印象還原出來,開始在七賢三路上開起一間間的酒吧。有了酒吧後,像陪酒的吧女、載酒客的三輪車等附和著酒吧而興起的行業也隨之而起。
七賢三路酒吧街的盛況
現年已經77歲,但為了記錄歷史而寫下《高雄市鹽埕區七賢三路酒吧街的風華歷史》的蘇錦足女生,年輕時在鹽埕區最熱鬧的大溝頂做精品買賣。雖然年過70,但依然保有年輕的心,在訪談過程中,還會用英文跟我們聊天,她跟我們分享了許多關於吧女美麗與哀愁的故事。
「我那時候差不多20幾歲,越戰後美軍就整個過來,當時真的是有夠熱鬧。不過現在已經落寞了,連痕跡已經找不出來了。那時候如果船來都是停在(高雄港)三號碼頭,美軍一休假好像小鳥被放出來,酒吧女就會湧過去招客。當時你很難找得到整條路都是花花世界的地方。」她說。

活力阿嬤蘇錦足女士
美軍的船艦通常都停靠在高雄港的三號碼頭,白天的時候,美軍必須在船上做訓練,等到華燈初上,才是美軍可以下船休息的時候,「美軍大約下午四點到五點後就可以下船,一直到晚上十二點,但他們當天晚上一定要回船。」李正春跟我們解釋。
美軍下船後,等在高雄港邊的,是許多美麗的吧女跟成排的三輪車,這時候,會有所謂的「牽猴者」用很流利的英文幫美軍介紹吧女,「介紹完之後就坐上三輪車,通常是一個吧女跟一個美軍,所以你想那個三輪車要多少台,整排的時候看起來是浩浩蕩蕩的。」李正春說。
當時充滿美軍的七賢三路,你會看到很多有趣的風景,像美軍覺得踩踏三輪車很好玩,就會叫車伕下來,他要自己踏三輪車,然後車伕和吧女反而坐在後面。
人潮洶湧,跟後來西門町有明星到訪一樣

新國際西餐廳總經理陳萬泓先生
陳萬泓是現在新國際西餐廳總經理,他父親陳國和是台灣第一家西餐廳的創辦人。他坐在新國際西餐廳充滿懷舊氣氛的椅子上,跟我們描述他記憶中的童年:
「美國大兵他們大部分是晚上出來喝酒,所以鹽埕區的七賢路這段,真的是只能說盛況空前,跟現在小朋友(年輕人)塞滿整個西門町一樣,比如說五月天來的時候那種感覺,真的好多人。像我們小時候就是在街道上跑啊,你會覺得就是一個充滿喜樂的地方。
雖然說那時候的經濟條件還不是說非常好,可是你看到那麼多人,人潮就是錢潮啊。那時候要進去鹽埕區買銀飾、換錢就會從新樂街進去,要去喝酒的就會從七賢路走。那時候鹽埕區是全高雄電影院密度最高的,總共有六間都在鹽埕區。那時候整個物資很缺乏,竟然有六間電影院在鹽埕區,你就知道有多可怕了。」
當時的酒吧長什麼樣子?
酒吧讓七賢三路的夜晚變得很不一樣,五點之後,白天的寧靜隨著夜幕降臨而退去,到處充滿著美軍與吧女打情罵俏的嬉鬧聲,非常熱鬧。
「酒吧裡有酒櫃,還有一張張桌子,一個美軍就跟一個吧女聊天喝酒。音樂一定是放英文歌,而且不只是吧女很了解,老闆也很知道美軍的心情,喜歡什麼就放什麼,有時候就放熱門音樂在裡面跳舞。酒吧裡面都有一個舞廳,有調酒師,也有果汁,什麼都有。」李正春細數著當時的酒吧情況。
在沒有便利商店的年代,想要隨手買酒不是那麼容易,更何況當時還在戒嚴的年代,想買醉就得上酒吧、酒館、餐廳或自己到公賣局買酒。而那時候想開酒吧也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必須先申請營業許可證,聘請會計師,購買菸酒,招募爸爸桑、媽媽桑和吧女,才能開始營業。
不過即便如此,當時還是有非常多的酒吧,主因當然就是有利可圖。陳萬泓回憶說:「當時只要家裡開酒吧的,通常都可以賺很多錢,因為美國大兵喝醉了他們小費常常亂給。只要家裡做的生意是跟外國人有關係的,通常都可以賺很多錢。」

Photo Credit: 新國際西餐廳
雖然當時的酒吧在經過時間的洪流後,一間都沒有留下。我們無緣親身感受那些每晚收服夜生活靈魂的酒吧模樣,但透過殘存的照片,還是能感染到那股熱鬧的氛圍。
下一集,我們要來談吧女。吧女在當時的七賢三路吧女是個很常見的職業,而吧女的工作日常是什麼?還有更多吧女與美軍之間發生的有趣故事,像有吧女帶美軍去拜拜,有美軍愛上吧女的故事等等,請持續鎖定我們下週的Podcast。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Podcast,請訂閱我們:
其他台北酒吧故事:
- 卷一|60年前的夜生活是怎樣一回事?為什麼美軍想要當三輪車伕載客?
- 卷二|1950年代吧女與美軍的愛情故事:吧女帶美軍去廟裡拜拜都求些什麼
- 精選書摘|吧女不只撫慰美軍的思鄉之情,還是70年代的外交勇士
- 卷三|台北條通酒吧故事:日本人上酒店要的只是一位可以聊天的小姐
- 精選轉載|90年代的「條通」:讓日本人感覺自在,臺北人感覺時空錯亂的所在
- 卷四|開了又關,關了又開:凌威30年來用搖滾魂打造各種音樂酒吧
- 卷五|今晚還是長島冰茶嗎?新世代調酒文化演變史
- 特別篇|全美十大最佳調酒師Ran Duan,告訴你用廚藝製作調酒新趨勢
- 卷六|台灣有超多冠軍調酒師,你以為調酒師只是把酒加一加嗎?
- 精選書摘|為什麼一個新手爸爸那天晚上要喝五杯濃烈調酒?
- 卷七|為什麼去酒吧要「Speakeasy」,1920年代美國禁酒令的故事
- 卷八|從誤打誤撞到台灣冠軍,四位頂尖調酒師的故事
- 卷九|台北特色酒吧地圖Part I:R&D、East End和小後苑
- 卷十|台北特色酒吧地圖Part 2:Motown、NOX、Jumi Tavern
- 卷十一|台北特色酒吧地圖Part 3:發琴吧、Digout、WA-SHU和酒
- 卷十二|台北特色酒吧地圖Part 4:Indulge、衣櫥餐酒、FourPlay、吧沐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