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調酒趨勢結合了在地食材凸顯「風土」,更講究細節。但飲酒文化不到百年的台灣,如何孕育出這些優秀的國際調酒師?他們又如何運用調酒讓世界看見台灣?調酒師這個職業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台灣早期的酒吧長什麼樣子?

讓我們透過一則則豐富有趣的調酒師故事,重新走一遭台灣歷史,聽聽從二戰至今發生在台灣的酒吧故事。


本集的PODCAST:



我們從台北車站出發,穿過市民大道,向東北方走,會來到充滿東洋風情的台北條通,在你還來不及意識到的瞬間,映入眼簾的所有字體,除了熟悉的中文字外,還多了日文,而擦身路過的陌生人,他們交談的話語也變成日語聲道。

平常來台北條通,主要是吃日本料理,因為這裡有好吃的鰻魚飯、散壽司、生魚片、蕎麥麵等許多經過改良的日本道地口味。或是找間日式酒吧喝杯清酒、威士忌放鬆身心。至少,對我來說是這樣。

但對日本人來說,台北條通可能多了份鄉愁。

這裡曾經是充滿著川流不息的日本上班族。二、三十年前,日本企業開始重視海外市場,紛紛到海外投資開設據點,因此派駐了不少日本人來台,而這些駐台的日本人,總喜歡在下班後都來到台北條通尋找脾胃的溫飽與心靈的溫暖,居酒屋、日本酒吧、日式酒店也應運而生。

但為什麼是台北條通?為什麼在台北這座城裡,會有這麼一個充滿東洋風情的地方?「條通」這個詞有什麼特別含義?日式酒店與台式酒店又有什麼不同?讓我們追溯至日據時代,並透過31年前來台的「藤Restaurant&Bar」老闆佐藤先生、10年前踏入日式酒店的小姐席耶那跟2013年決定來台工作的調酒師小谷,聽聽他們的故事,重拾30年前至今,那些可能被遺忘的昔日風景。

台北條通 藤Restaurant and Bar

Photo Credit: Daphne Chung

藤Restaurant&Bar

「很多以前的日本客人阿,現在如果有來台灣玩,還是會回來我們這邊喝一杯,感受一下當時的溫馨氛圍,回憶他以前早期在台灣的感受。」老闆娘彭寶美女士感嘆的說。

台北條通曾經是那麼的繁華熱鬧、人聲鼎沸,有好幾個夜晚「藤」無法闔上大門,因為客人就像拴不緊的水龍頭止洩不住,陪客人忙到天亮是常有的事,店名「藤」則是取名自老闆佐藤年伸姓氏的其中一字。這裡,是台北五條通接近最底的角落,走過31年歲月的老店「藤」默默地瑟縮在一角,但這個角落卻收藏著無數日本人的回憶。

佐藤先生原本在日本管理一間中華料理餐廳,是需要年繳500萬日幣會費才能進去吃的高級餐廳,食客不是相撲選手就是政府官員,但後來經營不易,開始走下坡,在太太彭寶美女士的建議下一起回到台灣重新開始,於1986年開了「藤」至今。

Bar Nine 老闆 席耶娜

Photo Credit: Daphne Chung

席耶娜

「我們一開始還要學打高爾夫球、茶道、插花,還要學日文跟英文,語言部分,公司通常會補助。」入行日式酒店12年的席耶娜半開玩笑半抱怨的說著。

大學畢業後,就到百貨做專櫃小姐的席耶娜,當時還想再找份兼職的工作多賺點錢,也因為本身就會講一點英日語,所以在找兼職時,多以英日語薪優的方向找,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讓她看到了日式酒店徵人的消息,雖然對酒店小姐的工作抱有既定印象的席耶娜,但想想去面試看看也沒什麼吃虧。

「如果你要把我賣掉的話,我可以挑客人嗎?」面試到一半,席耶娜忍不住問。

「你要做出場店喔?我們不是做這種的耶。」沒想到老闆聽到席耶娜的問題後,比他更驚訝。

這是很多人對日式酒店的誤會,其實日式酒店與台式酒店的最大的不同,在於客人的不同,顧名思義,日式酒店的消費者為日本人,因此服務方式也比較偏日式。而日本人上酒店,要的只是陪伴與傾聽,更多時候,可能只是想要一個舒服放鬆的環境,「日本客人不會逼酒,他們也不會玩遊戲,他有可能來這裡就一個人滑手機,聽其他客人吵吵鬧鬧,他在這邊喝酒覺得很幸福。」

席耶娜從25歲入行以來,一路從日式酒店小姐、做到媽媽桑到現在開了一間自己的酒吧Bar Nine(曾經最風光時在條通上開了四間),也是台北條通商圈發展協會的會長,致力於宣揚條通文化「這裡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店家會講超過兩個語言,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地方,信義區還不見得每一個店家都會講英文呢。」

台北條通酒吧 Bar小谷

Photo Credit: Daphne Chung

小谷

具有14年調酒師經驗的小谷,4年前才來到台北,原本在日本東京的一間酒吧工作,而原本就一直很想到海外看看的小谷,在一位資深前輩的引薦下來到了台北。剛來台灣時,小谷先在7th Japanese Bar做調酒師,也是在那個時候結識了太太Rumi,兩年後,決定自己獨立出來在條通上開了「Bar小谷」。當我們問他為什麼會選在條通?害羞的小谷靦腆的說「因為條通有熟悉的味道。」

你也可以選擇其他方式收聽:

其他台北酒吧故事:

核稿編輯:楊士範